在我校70周年校庆之际,7月6日,《中国教育报》第4版以《砥志砺学系国运 固本开新写辉煌——长春工程学院建校70周年巡礼》为题报道了我校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成果。
附原文:
金秋九月,硕果满枝,长春工程学院迎来建校70周年华诞。韶光流转盛世如约,抚今追昔薪火相传,七十载斗转星移,革故鼎新,长春工程学院人的奋进未曾停歇,长春工程学院人的品格代代相传。
砥志砺学,教泽传衍。长春工程学院从历史深处走来,伴随新中国的发展,学校历经了艰苦初创、探索实践、发展壮大的历程,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底蕴,“明德致远 笃行务实”的校训,成为长春工程学院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年校园里学生们亲手栽种的五角枫和新疆杨,已然昂首挺立,枝繁叶茂。15万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代又一代长春工程学院人,报效祖国,感恩桑梓。他们传递工程技术火种,扎根基础工业行业,踏实奉献,在新中国的建设发展中,尤其在建筑、水利、电力、地勘等领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三峡大坝、京九铁路、青藏铁路、“一带一路”……中华大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现场,处处留下了长春工程学院学子奋战的身影和足迹。
潮平岸阔催人进,奋楫扬帆正当时。如今的长春工程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以本科教育为主,兼有硕士研究生和高职高专教育,设有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48个本科招生专业,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国际学生共1.6万余人,教职工1300余人。
学校是吉林省政府部门和国家应急管理部门共建高校、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A类高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实施高校、“欧盟伊拉斯谟计划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项目”实施高校、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吉林省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示范高校A类。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成为服务行业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七十载弹指一挥间,正是依靠独特的精神品质和优秀的办学传统,支撑和引领长春工程学院砥砺前行,创造了办学佳绩。近年来,长春工程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奋力开创新时代长春工程学院发展新局面。
初心不改育英才 栉风沐雨砥砺行
初心如始,为国育才。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培养大规模经济建设急需的土建、冶金地质、水利电力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1951年—1953年,白山松水的黑土地上,长春土木建筑高级职业学校、长春测量地质技术学校和长春水力发电工程学校3所高校相继成立。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3所学校虽然几经易名,隶属关系和办学层次多次变更,但始终坚持为冶金建筑、冶金地质和水利水电行业培养一线专门技术人才的办学方向。
秉烛觅索岁月沧桑,艰苦创业奋发向上。学校创业之初,有许多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他们怀着建设新中国的豪情,来到冰天雪地的东北投身祖国的教育事业。学校初创时期,环境艰苦,物质条件极度匮乏。这些都没有挡住满腔报国热忱的师生们。教师们亲手设计图纸,带领学生手担肩扛、一砖一瓦盖起了教学楼和学生宿舍;他们一笔一画、工工整整手抄的教材跟钢板刻的一样;课余时间,有经验的老教师手把手给新教师传授教学经验。许多老教师在这里一干就是一辈子,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有一种情怀,宽广博大,顿作丹青,描画桑梓;有一种大爱,赤诚感恩,化作音符,穿越神州。那时,学校有两个土木班,其中第一个班于1952年春天毕业,所以叫“土52春班”。这个班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参加了丹东飞机场的修建工作,搅拌混凝土、铺机场跑道,后来又赴鞍山,顺利完成了鞍钢厂区的地形地貌测绘任务。老一辈艰苦奋斗精神,为后来的学弟学妹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1959年,学校组建了吉林省冶金第八勘探队,承担并完成了吉林省柳河地区5000吨铜矿生产勘探任务,扩大了二密铜矿储量。1966年,学校近200名师生奔赴陕南、甘南参加西北地区找矿会战,历时4个月之久,足迹遍布秦岭南麓,为国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铁矿、铜矿线索。1970年,学校教职工自带钻机,参加吉林省扶余油田会战,独立钻探生产油井30多眼,多次受到当时油田会战指挥部表彰。上世纪70至80年代,动力和电力专业教师,自行设计并制造了8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有4台机组被安装在吉林星星哨、吉林西崴子等水电站,机组的现场安装、调试和试运行都由师生亲手完成,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在视察吉林星星哨水电站时,对学校生产机组为水电服务给予高度评价。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为吉林省和长春市设计了上千栋建筑,其中吉林省工人文化宫、长春市工人游泳馆、长春市火车站(新北站)、长春宾馆等知名建筑都是学校教师的设计杰作。
1984年到1985年,长春工程学院前身的3所学校分别升格为长春建筑专科学校、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和东北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在此后1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3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为推动我国高等工程专科教育发展,积累和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宝贵经验。1997年,3所专科学校均被遴选确定为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在当时全国高等专科教育改革和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2000年3月,三校合并组建长春工程学院。
恒心不辍勇探索 凝神聚力辟蹊径
七十载与新中国共奋进,弦歌不辍。长春工程学院从建校之日起,就承载着党和国家的希望,坚持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组建后的长春工程学院始终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发展建设的需求,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努力前行。学校用短短20年时间,走出了一条奋斗目标明确、规划战略科学、发展路径明晰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道路。
学校根据工程技术发展和行业需求变化,积极开展专业升级改造。建筑类专业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单一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逐步扩展到由土木工程、建筑学、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造价和工程管理等构成的覆盖整个建筑行业的专业群;水利电力类专业经过不断优化和充实,形成了由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构成的专业群;地勘类专业经过持续改造、调整和更新,形成由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测绘工程等专业构成的专业群。
七秩岁月,长歌奋进。历经长期的办学经验积累和历史积淀,学校面向基层、强调应用、注重实践的特色和优势越发凸显。组建后,学校明确了“创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面向基层一线,从事设计、施工、制造、运行等工程技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
为深入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学校组织百余名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主持或参加重点项目“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30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研究范围基本涵盖学校所有专业。学校承办了首届全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并与120多所同类院校合作,牵头成立了“全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协作组”。通过全校上下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不懈探索和实践,不仅使办学定位得到了广泛认同,而且不断丰富和深化了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的内涵。
信心锚定勇担当 顺势而为求突破
2017年以来,学校遵循现代高等教育规律,根据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度融入地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模式改革,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新工科”为引领,以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实施了一系列以提升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举措,持续激发办学活力,调动师生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推动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作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长春工程学院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乘教育改革创新的东风,张开双翼,顺势而上,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学校构建了以“新工科”为引领,以吉林省高水平学科和国家特色、卓越计划、省一流专业为核心的,以“六大工科学科群”和“九大工科专业群”为支撑的,具有“一核、双导、五交叉”特征的工科学科专业体系。实施“4415”学科建设战略工程,瞄准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行业需求和地方基础工业、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需求,优化学科布局,打造了6个具有集群优势的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优势特色学科群和两个人文艺术类学科群。建成了一批国家一流专业和省特色高水平学科;11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名列省内前茅;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获批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研究中心1个。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主动对接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2018年以来,学校先后成立吉林应急管理学院、BIM技术产业学院、吉林省建设发展研究院,深入探索实践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燎原计划”,学校近5年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1项、铜奖4项,省赛金奖25项、银奖45项;获得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700余项。学校基础工业创新训练中心获批吉林省首批创新工程训练中心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获批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和吉林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单位,学校智慧工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被认定为吉林省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实施创新科技驱动战略——学校科学研究能力显著增强。近5年新增国家级别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科研平台6个,现有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23个、合作研发基地57个、成果转化服务平台3个。近年来,针对地方行业关键领域,与企业联合攻关,解决行业领域重大和关键技术难题27项,获国家、省科技进步奖3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转化成果246项,产生经济效益17亿元。以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社会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学校吉林省城市污水处理重点实验室是省内仅有的以污水处理基础理论与技术开发为核心的省级科研平台。近3年,平台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省部级项目13项。2018年,重点实验室为省政府部门提供关于“吉林省城市污水处理厂冬季运行调查报告”的咨询报告。2019年,重点实验室负责编制了吉林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填补了吉林省农村生活污水的标准体系“空白”。该实验室完成的国家重大水专项示范工程被遴选为全国百项示范工程技术,在全国进行推广。近年来,学校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了跨学科、跨领域深度产学研用合作。
国际影响持续扩大——学校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力度。继2009年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合作举办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以后,2014年起与俄罗斯南俄国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20年起与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目前项目已培养毕业生3000多名,在校生达1600余名。国际学术交流日益加强,留学生教育取得突破,学校与俄罗斯、法国等国家的9所高校共同完成欧盟“伊拉斯谟+计划”国际合作项目,2017年开始招收国际学生,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持续提高。
“十三五”期间,学校被评为“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实施高校、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吉林省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示范高校A类和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A类建设高校,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新突破。
丹心淬火蕴精神 承典塑新行致远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70年来,长春工程学院拼搏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大潮中,承典塑新,力行致远。
学校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措并举,持续发力,不断强化党委在建设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近年来,学校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寻访英雄足迹、重温红色经典、聆听历史回声中,使学校领导干部感悟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完善自己,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学校党建工作成效显著。学校计算机技术与工程学院软件工程学生党支部被评为全国第二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被评为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016年,学校包保白城市洮北区东胜乡春光村和新合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多次受到省里表彰和肯定,学校被评为“吉林省消费扶贫示范单位”。
学校高度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关键点,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校级领导干部深入课堂给学生讲思政课,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重视学生素质教育、行为养成、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构建了“大思政”格局和“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构建多渠道、多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通过开展辅导员职业素质能力大赛、微电影大赛、校园心理剧大赛、心理素质拓展等主题教育活动,提高了思政队伍水平,增强学生自我成长能力。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长春工程学院把校友视为宝贵的财富和资源,是母校事业发展坚实、可信赖的力量。学校15万余名校友中有8位省部级领导,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建校友等一批杰出校友。他们对母校有着深厚感情,始终关心和支持母校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许多校友驰援武汉参与“火神山”和“雷神山”的建设,为抢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速度”,同时也展现了长春工程学院人的风采。
多年的办学积淀,“明德致远 笃行务实”已经成为长春工程学院人共有的精神特质,学校毕业生也因此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基层单位的欢迎和赞誉。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所属各省市电力公司,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大唐发电集团等五大发电集团,中国铁道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中国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和中国有色金属集团等单位连续多年来校招聘毕业生。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多次受到吉林省教育部门表彰,连续荣获“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近3年,平均就业率明显高于吉林省平均就业率。
丹心谱春秋,七秩正芳华。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书写长春工程学院“奋进之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