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艳玲同志,理学院教师,物理教学部主任,副教授。于2008年吉林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长春工程学院工作,已从事一线教学12年,年平均教学工作量500余学时。
《大学物理》课程是面向全校理、工科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涉及近30多个专业,每届学生3000余名,目前已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大学物理课程体系,并被评选为省级优秀课。
作为课程负责人,《大学物理》课程以培养“特色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充分利用高科技和数字化工具,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取得如下成效:
一、在学科建设方面,参与筹建物理学方向首个复合光电材料技术与工程学科,并于2019年成功获批。
二、在课程建设方面,打造精品课程。
1.重编2018版教学大纲:完成9个学院37个专业教学大纲,制定全新的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重新构造教学内容及课程目标,使学生树立工程意识,具备将物理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程思政:通过遴选课程知识点,重新构建与“课程思政元素”紧密相连的物理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将思政内容内化到物理教学中,既实现知识的牢固掌握,又实现精神引领的双重叠加效应。
三、在教材建设方面,主编《大学物理学》、《大学物理实验》和《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三本教材,创新地增加了工程应用和知识拓展内容,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四、在教学理念方面,经过长期的、不断创新与探索,总结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成果为导向,课程与思政相融合”的先进教学理念,并形成完整的教学方法体系。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需求及课堂反馈重构教学内容,引入实践性教学方式,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物理理论知识,具备极强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以成果为导向,即改变以考试为主要评价的方式,引入过程性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全过程、全方位的能力培养,具体取得如下成绩:
1.长春工程学院首批“课程思政”试点课程申报并获批,课程负责人。
2.2017、2018、2019连续三年个人年度考核为优秀。
五、在教学风格方面大胆转型,采用问题导向式、学生小组讨论式、实践式教学等方式方法,有效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1、作为项目负责人,“新时代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成功获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学校推荐。
2、2017年“全国高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与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参赛选手激烈角逐,斩获二等奖。
六、在教学效果方面,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受到了师生的好评。
1.2018年获评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2018 年获评吉林省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3.指导学生获吉林省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吉林省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二等奖1次。
新冠疫情期间,为不让学生错失学业,迅速组织成立了《大学物理》课程应急小组,筹建线上课程,经过二十几天昼夜奋战,终于在开学前一周,成功上线了《大学物理》课程。录制课程学习视频总时长达652分钟,编制近800道习题,有效地保障了19级37个班级的2000多名学生如期上课,学生学业没有受到丝毫影响,我们自建的线上课程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师学的广泛好评。
在从事教学工作的12年里,我始终视教育为一份神圣的职业,常保敬畏之心,从未懈怠,淡泊名利,为人师表。我将教书育人作为根本,先立己德,后立人德,通过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去感化学生,影响学生,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