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授业、探索创新,耕耘二十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用心做一块垫脚石,引导、守护学生成长。他就是机电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主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负责人徐学东。
耕耘教学一线20年来,他春风化雨、教书育人,用朴实的真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他始终秉承寓教育于日常的育人理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在学生身上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带领着一批批有激情有梦想的大学生探索创新。徐学东在科研攻关同时不忘引导大学生认识并理解现代科技发展过程,激发他们解决专业问题的兴趣。他曾主持获得吉林省高校科技成果一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奖、长春工程学院“创先争优”优秀党员,“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
在教学工作中,他任劳任怨,勇挑重担。近年来先后承担机制、材料、焊接等多个专业十余门新课的教学工作。他在教学中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作为任课老师,教学班级很多,徐学东努力认识每名同学,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力争让每个同学通过提问、讨论、翻转课堂等方式加入到课堂中来。这些做法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显著提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他还担任新入职青年教师导师,悉心指导,通过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作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负责人,徐学东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面对专业方向转型、师资力量薄弱的现实局面,他一直思考怎么提高材料专业毕业生竞争力。通过和学院领导的反复讨论,确定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改革方向。在寻找合作企业时,由于模具行业存在北冷南热的情况,徐学东将目光瞄准了产业集聚的长三角,通过多方联络,终于与长三角多家行业标杆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他还设计企业培养环节,把原本在校园完成的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放到企业执行,校企双导师带领着大学生提早熟悉生产线,参加企业专业培训,参与实际项目的工程设计,拟定实际产品的制造工艺。经历过企业培养阶段的学习,材料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时游刃有余,虽初出茅庐,但却已经有了直面职场的底气。该专业60%的大学生直接被实习单位录用。徐学东及时总结这些改革成果,获得省教育科学成果奖1项,校第八届教学成果奖1项。
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胜任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高校在新工科建设中的主要任务。徐学东担任机电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主任,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在学院建立了包括“创新基地、创意工坊、创客空间、创新协会”四位一体的双创活动支持体系,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纳新培养-参赛训练-产品研发-大赛锤炼-创业实践”培养流程,在学院营造出全员参与的创新氛围。组织了先进成图、机械创新、材料金相、焊接创新等系列校赛,实现了“一个学生至少参加一项学科竞赛、一个教师至少指导一项大创项目、一个班级至少组建一个双创团队、一个专业至少举办一项学科竞赛”。为各专业大学生提供了认识创新、感受创新、参与创新的平台。
近五年来,徐学东始终担任班主任工作。他对待学生真诚热情,亦师亦友,带领同学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针对有些同学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徐学东坚持每周师生谈心,掌握每个同学的心理状况,帮助同学协调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他带过的班级里有一名同学,曾患有抑郁症,徐学东为他保密的同时,在生活学习中对他关心爱护,经常鼓励,随时沟通,让该同学感觉到温暖和安心。这位同学在生活、学习中有困难和困惑随时都能和老师倾诉,经过锻炼和调整,他性格开朗了,与人交往的能力也提高了,变得十分自信。春风化雨、温暖育人,徐学东通过这些日常接触的细节,熏陶影响着他的学生。机制1445班毕业时,全班同学送给他一个条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科研工作是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作为学校的青年科研骨干,徐学东始终保持着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在先进制造、智慧城市领域先后主持省部级重点项目5项,参与项目十余项。目前主持省科技厅100万元重大科研项目1项,与企业合作开展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关键技术的攻关。徐学东将科研项目拆分成多个子课题,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方式组建8支团队,带领着40余名大学生参与科研过程。引导学生熟悉科研的思路、方法,培养自我学习、独立钻研、进取创新的能力。
徐学东先后主持获得吉林省高校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SCI、E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十余篇,获得专利、软著十余项。他还担任科技厅科技特派员工作,开展校企合作,相关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推广,提高经济效益1500万元,解决智慧城市基础数据共享对接等难题,受到行业部门好评。
徐学东一直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把耐得平淡、努力工作作为自己的准则。春华秋实,他用扎实知识和仁爱之心,努力践行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师职责,为学校事业尽个人的绵薄之力,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